▆ 高思凱 牧師
馬可福音 6:1~13
這主日經課中有兩個主題,看似是兩個獨立故事,分別是
「拿撒勒人討厭耶穌 」(1-6)並「主耶穌差遣十二使徒」(7- 13)
首先,據馬可福音敘述,主耶穌從自己家鄉——加利利的拿撒勒,前往約旦河領受施洗約翰的洗(一 9)後,直至今天 的經課馬可福音六章 1-6
節,是他首次「回返家鄉」。 和他離鄉時的不同,現在是已經有一群「門徒」跟隨他(1)。
從常理推測,家鄉的人看到這個畫面,再加上從其他地方可 能已經風聞主耶穌的名聲,他們理應感到榮幸,因自己家鄉 有一個「名人」「風光返鄉」(雖然主耶穌的心裡很「低調」)。但是,根據(v.3)他們竟然討厭主耶穌! 他們也許認為耶穌原先在家鄉的身份——木匠(當時的社會基層)、馬利亞的兒子(有聖經學者認為那時主耶穌的父親 約瑟已離世,因此馬利亞當時已是「寡婦」)和她其餘兒子 的哥哥,來表達耶穌很平凡而且是出身於基層。 但是否單單因為出身基層?家鄉的人討厭主耶穌!不是的! 牧師認為最關鍵的原因,根據(v.2)是主耶穌的「教導」。
弟兄姊妹可以看到上帝啟示福音書作者敘述主耶穌在安息日於會堂裏教導後,就被人厭棄。 主耶穌家鄉的人似乎懷疑
主耶穌的「本事、智慧和異能」從何而來 ? 那麼從主耶穌
的「本事、智慧和異能」看來,拿撒勒人也像主耶穌之前所
去的地方一樣,多數人仍認為主耶穌為「能夠行神蹟異能的
人」,只看重主耶穌的能行神蹟異能為他們所帶來的好處。 根據(五
17)如果沒有好處,就會討厭祂。在此也讓我 們反思,我們的屬靈生命,是否也像他們?
我們繼續看下去: 主耶穌教導了什麼,導致家鄉的人討厭祂?或許我們在第四節中可能找到線索。當時主耶穌提到
「先知」在自己家鄉外,都是受敬重的(v.4)。這是一句當
時流行在猶太人中的諺語,流行的原因是傳統上,在舊約時
代很多上帝的先知都不被他們在世時的以色列民眾所喜歡, 因為上帝的先知他們宣告的 –
多數是以色列人的罪惡並上 帝要責罰以色列。
如果以此邏輯推斷,主耶穌的教導,可能也和舊約時的先知相似,這其實呼應馬可福音第六章前的不少教導(例如:第 二章 18-22、三章 1-6 等)。
如果我們看路加福音四章 24- 29 同一事件中詳細的記載,更證明這個推論。
我們是否也和他們一樣,對於恩主在我們身上「嚴厲」的教 導 –
不順我們心意的教導,我們是否討厭? 我們是否選擇「視而不見」,甚至開始疏離?
第五節可能讓你我不解。因為從字面上理解,主耶穌好像因鄉親他們的態度,而「不能」在那裏行什麼異能(v.5)。主
耶穌真的「不能」嗎?或許我們嘗試看看第一章至六章的教導,就看到關鍵並非主耶穌「不能」,而是這些猶太人既然 「不信」 - 不在乎 !
主耶穌又何必行神蹟 ? 馬可福音五章 21 至 43 節 主耶穌醫好會堂主管葉魯的女兒
和罹患 12 年經血不止的婦女(v.34 及 v.36), 主耶穌兩次提到蒙恩人的「信靠」。從這裏我們看到,「得到醫治」並非單方面的施恩,而是「雙方面」的態度,因信靠而建立的關係。根據(v.6) -
主耶穌竟訝異家鄉人們的不信,就轉去其他的鄉鎮醫病……或許重點是在於「雙方」關係的距離。
弟兄姊妹我們來看 7-13
節,可說是 1-6 節的對比:
- 對比拿撒勒人的不信。依據(v.12)跟隨主耶穌的十二個使
徒,信靠主耶穌的吩咐,出外傳道。
- 對比拿撒勒人以耶穌「木匠身份
v.3」作攻擊,使徒卻聽從 主耶穌的教導,不透過任何會彰顯身份的東西,依據(v.8-
9)甚至是「更基層」的形象去傳道。
- 對比拿撒勒人不接待耶穌,主耶穌就教導使徒,根據
(v.11)那些不接待他們的,並非使徒的錯,而是「不接 待」他們的人的不對。 弟兄姊妹
– 在當時 「跺掉腳上的塵土」是一個「劃清界線」的表現,是當時猶
太人離開外邦人地方時的習俗——除去外邦人的不潔。但不
同的是,主耶穌這裏所除去不潔的對象,不是外邦人,而是
「自己人」。反過來看,弟兄姊妹 - 上帝的國,就是不分國族。
我們看到主耶穌的差派,根據(v.7)有兩個重點。
第一,「兩個兩個」地去。
今天教會弟兄姊妹的事奉,是為了方便和名聲而「先鋒英
雄」,還是彰顯上主重視的「信任關係」而「肢體同工」 呢?
第二,使徒被差派,並非因為他們本身的知識、並非他們本
身的才能,而是主耶穌賜給他們的「權柄」。「權柄」也是馬 可福音中的關鍵詞。
馬可福音一章 22 節提到當時的人對主耶穌的教導感到驚奇,因為他的教導正像有「權柄」的人而不像當時的「文
士」,因為「權柄」是從上主而來,對比「文士」是跟從 「律例條文」而生活。
根據(v.12-13)使徒藉主耶穌賜給他們從上主而來的權柄去
傳道和牧養,而不是他們自己個人的知識和才能,因此信靠
使徒們和接待使徒們的,必然得勝並蒙 主耶穌賜福。
今天,弟兄姊妹我們如何「信靠」恩主而領受恩主的恩典呢?
馬可福音第六章這段經課,弟兄姊妹,我們的主耶穌 – 祂 世全知的上帝 – 雖然
祂在家鄉沒有受人尊重。感謝上
帝,雖然家鄉親友沒有給我們的主耶穌有作工的機會,但是我們的主因受差遣,即使不受歡迎 - 仍然在拿撒勒,把上 帝的話教導人。
有一件事是牧師認為很希奇的,當 祂在家鄉不受歡迎的時
候,或者說,祂不被猶太人重視的時候,你就看見,聖靈記載祂差遣門徒。如果我們把這兩件事放在一起來比較,我
們就看出有些不大合情理。在家鄉主耶穌熟悉的人中,主耶
穌為何不能說服他們,為何不能叫他們佩服,那恩主怎麼可 以在其它的地方來開展
主耶穌所要作的呢?
從人的角度來看,這好像是不大合理的。但是聖經啟示
我們的主耶穌在這段時間所作的事就是如此,祂差遣門徒出去。請弟兄姊妹留心,在門徒受主耶穌差遣這件事上,我們
並不是看見主耶穌藉門徒去作工,如果我們認為主耶穌這一
個差遣是為了讓祂的門徒有作工的機會,這就不是主耶穌的心意。
弟兄姊妹們,因為主耶穌這次差遣門徒,是要栽培造就他們。用現代的話來說,就是操練他們,讓他們很實際的去經歷他們的主耶穌是怎樣的一位主,讓他們透過傳道去認識和經歷這一位主耶穌並他們的關係。
經歷主耶穌的權柄和信實
所以我們看見,主耶穌差遣門徒的時候,顯然的事實,
就是要讓這些門徒在受差遣的過程中,第一,去經歷上帝的
大能,第二,去經歷上帝的信實。關鍵就是讓他們去學習如 何作上帝的僕人。我們看看
祂的安排。在第七節,你注意 經文,主耶穌叫了十二個門徒來,差遣他們兩個兩個的出
去,也賜給他們權柄,制服污鬼,並且囑咐他們,行路的時
候,不要帶食物和口袋,腰袋裏也不要帶錢,除了拐杖以
外,什麼都不要帶,只要穿鞋,也不要穿兩件褂子。
我們看主耶穌這個差遣,是很有意思,祂什麼都不要門
徒預備,就是對他們說,你們身上的已經就夠了,不必多 帶,連錢囊也不要帶。
門徒心裡就要問,沒有這些預備,
我們吃什麼?我們怎麼活下去?我們如果餓肚子,我們怎麼 能去完成主差遣的工作?
弟兄姊妹們,在人的邏輯思考上,這好像是非常的合理。但是我們的主耶穌在這差遣的時候,卻好像沒有給門徒有任何的預備,就是告訴他們,你們去,身上穿一件褂子就夠了,
不必多帶衣服,輕鬆一點。穿一雙鞋子,不必多帶鞋子。我們說,「這怎麼能夠?」哪裏知道,我們的主耶穌就是要讓
門徒們學習怎樣去作上帝的工。
今天我們是否也願意接受主耶穌在你我生活中「隨時的考驗」或「嚴格的訓練」? 內心只靠著上帝的恩典 - 來 接受
祂差遣的任務呢?不靠外在的一切,此外,我們回頭
思考這段經文的前段,記載著主耶穌在家鄉的無力可施,對照著後段經文門徒(沒有任何預備)的勝利,這也意謂著傳
道的成敗不能從表面的效果來衡量,也不能歸因於傳道者本 身,或某一種方法、或預備。
一切需要從差遣他們的上帝的角度來看,
最後的成果都在上帝的手中,我們所能做的,就是接受恩主
耶穌的差遣輕裝上路,在執行主耶穌所託付的任務中經歷那 位差遣我們的主。
我們作上帝的工是上帝在負責,如果上帝不負責,那個
工作就不是上帝要作的工。這是非常嚴肅的一件事,我們不 能忽略這一點。因為上帝要作的工, 祂絕對不會忘記。
因為上帝所作一切的工作,都是根據祂永遠的計劃。阿門 ?
我們一同禱告
0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