具體回應恩主的救恩來等候主耶穌的第二次來臨

經文:馬拉基三:1-4 // 腓立比一:4-6,8-11 // 路加三:1-6
講員:高思凱 牧師

弟兄姊妹,平安,本主日是將臨期第二主日。將臨就是將要來到的意思。那位將要來到者正是耶穌基督。將臨期是主耶穌聖誕節前的四個星期。但是將臨期第一和第二主日的主日崇拜禮儀著重於主耶穌基督的第二次來臨。
今天禮拜程序中的兩篇經課和福音書分別取自舊約馬拉基先知書第3章第1到4節,並新約使徒保羅寫給腓立比人書第1章第4到6以及8到11節,路加福音第3章第1到6節。讀經一和福音都談到“預備恩主的道路”這個重點。在讀經二,使徒保羅再次囑咐我們祈求恩主賞賜我們「愛心在知識和各樣見識上不斷增長」,這是為預備恩主的道路所必須的。

路加福音第三章講到施洗約翰出來事奉,牧師先交待一下時代背景(1-2)。當時的以色列由羅馬帝國統治,因此以色列人是亡國奴,他們非常希望有彌賽亞興起,拯救他們脫離羅馬人的轄制。羅馬皇帝的頭銜叫該撒(凱撒),而本章當時的該撒稱為提庇留。羅馬帝國當時將以色列地交給希律王去管理,而希律是分封給王的頭銜。主耶穌出生時的希律王,歷史上稱為大希律。

他死後,以色列地分割給不同的人去管治。其中南方的猶太省由羅馬帝國直接統治,派巡撫本丟彼拉多掌管,北方的土地–包括加利利省交由大希律的兒子統治,稱為分封的王,其中加利利由希律安提帕管治,東面的以土利亞和特拉可尼就由安提帕的兄弟腓力管治。希律安提帕有一兄弟的妻名叫希羅底,因著安提帕把她娶過來作自己的妻子,受到施洗約翰的責備。希律安提帕心裡不能忍受約翰的責備,就派人把他抓起來關入監牢(19-20)。

第三章一開始,上帝啟示作者-當時一個皇帝、一個總督、三個分封的王,和二個大祭司來暗示所處那世代的腐敗。提庇留是羅馬第一任皇帝奧古斯都的義子,因為奧古斯都沒有兒女,就將王位傳給他。根據歷史的記載,提庇留是一個有才幹、有野心、殘酷、放蕩、無恥的人。彼拉多是總督,是羅馬帝國的代表,握有猶太地區的生殺大權。三個分封王都是羅馬帝國所設立的,是用來向百姓抽稅的。另外又說到兩個大祭司。我們知道大祭司只有一位,為何作者記說有二位?從這點我們知道作者要透露給讀者的是,當時除了政治腐敗之外,宗教也是貪權墮落。

另外當時君王要巡視轄地,會先派一位使者,令官民修治道路。因此,施洗約翰就是「天國君王」的使者,但上帝要他所預備的,卻是人的心靈和生命。 所以,施洗約翰是主耶穌的開路先鋒,在主耶穌開始公開事奉前,他出來向以色列人傳道。約翰所做的有兩件事,第一是叫人悔改,第二是替人洗禮(浸禮)。但當時有些人並未真心悔改就去洗禮,他們的心態是認為自己是亞伯拉罕的子孫,就一定會得救(8),施洗約翰說只有悔改才得救。這等於有些人認為父母是基督徒,自己也跟著來教會就是基督徒,也就得救,然而內心從未確實認罪悔改並持續信靠主耶穌。

施洗約翰提到的悔改是內心的轉正–或說轉回向著上帝的心-,他要求以色列人要結出果子來,如「有兩件衣裳的,就分給那沒有的;有食物的,也當這樣行」,稅吏「除了例定的數目,不要多取」,兵丁「不要以強暴待人,也不要訛詐人,自己有錢糧就當知足」(11-14)。

◆施洗約翰的傳道內容有勸勉、教導和責備。他勸人悔改:「你們要結出果子來,與悔改的心相稱」(8)。他教導人要心悔改才算悔改:(11-14)要有行動「分給那沒有的…不要多取…不要訛詐人」。他責備人不要體貼肉體:(7)「毒蛇的種類!誰指示你們逃避將來的忿怒呢?」(19)「並因他所行的一切惡事,受了約翰的責備」。他用勸勉、教導和責備,虛心的人聽了就接受,自我中心的人便反感,結果施洗約翰被希律王抓起來關在監獄了。

主耶穌日後傳道有勸勉和教導,卻不多責備人。因為祂的目的不是定罪,而是要人相信及接受祂,真心信靠祂的人會持續悔改,悔改時祂用聖靈與火施洗,叫人自己徹底對付罪,清潔身心的罪惡。

今天牧師的經驗-傳福音也改變多用勸勉和教導,避免用責備,因為責備常會帶來對立,對立就拉倒。我們不贊成同性戀的行為,但不要責備同性戀人士,他們聽到責備時就會反彈,採敵視態度跟我們對立。我們主要的責任不是責備,因為責備更多是聖靈的工作(約16:8):「叫世人為罪、為義、為審判,自己責備自己」。

這裡經文「上帝的話臨到他」是古希伯來人的慣用語,在先知書中一再出現。上帝的「話」是指「一個特別的信息」。施洗約翰在曠野時,從上帝那裏得到一個信息,就是「天國近了,你們要悔改,接受洗禮,上帝就赦免你們的罪」。目的就是「為主耶穌準備祂的道路,修直祂要走的路徑」。

弟兄姊妹我們想一想:

我們相信上帝藉著主耶穌的來臨把救恩賜予我們,但祂也要求我們回應這份恩典。聖經常用顯淺的話,指出救恩是具體的:有具體的時代、人物、環境、事件;回應也應該是具體的,感受得到,經驗得到的。

路加福音指出救恩的具體時代是羅馬帝國的凱撒提庇留十五年,大概是公元二十八年左右。當時彼拉多是猶太巡撫,他監視猶太人的省區,又依賴分封王希律去治理猶太人。至於宗教方面,那時的大司祭是該亞法,不過他的岳父亞納仍掌握大權,在幕後左右局面。

救恩的主就是在這個特殊時代,政治動盪,宗教複雜,人物弄權的環境中來到人間。耶穌基督的來臨,不是在安定繁榮的太平盛世中,而是在動盪、不安、政治人物勾心鬥角的局面下。恩主總在世人料想不到的時候,要求人對福音的恩典作出選擇。

施洗約翰首先替恩主發言,要求以色列人把主的道路修直,意思就是要人把自己的心路修正轉向上帝,作為對主耶穌救恩的福音回應,這也是將臨期的訊息。我們就實踐第二篇讀經使徒保羅的教導,我們的愛心要在知識和各樣見識上增長,使我們能分辨是非,在基督耶穌的日子作真誠無可指責的人;更是靠著耶穌基督結滿了仁義的果子,叫榮耀稱讚歸與上帝–以此作為將臨期的具體回應行動,讓我們能經歷主耶穌恩典的奇妙。

我們可嘗試實行以下兩點:

(一)「樂意地為別人祈禱」:「祈禱」是意識到主耶穌救恩的好方法,因為祈禱的時候,我們人必須停下來安靜,返回心靈所在,意識恩主的臨在。其實,以祈禱來回應主耶穌並不簡單,試問我們的祈禱有多少次是深入地意識到主耶穌基督的臨在呢?

其次是「樂意地」祈禱。祈禱往往出自責任,弟兄姊妹有自己的讀經時間,牧師傳道職有自己的靈修日課。如果是把祈禱看成功課一樣,便不容易有喜樂可言。但是,如果能持續樂意地祈禱,那就是了不起的回應;因為,持久的喜樂是愛人愛上帝的標記,是恩主施恩的標記。使徒保羅在監獄中,在不自由– 不衛生的惡劣環境中,仍能樂意地為腓立比教會祈禱,因為他心中充滿主基督的愛。最後是喜樂地「為別人」祈禱。俗語也說:「助人為快樂之本」,牧師的經驗是:「為別人祈禱,是喜樂之本」,因為為別人祈禱的時候,較容易集中精神,你把這一位放在自己的意識中,求恩主耶穌賜福他。為別人祈禱是一種傳統的祈禱方式,它幫助我們消除苦毒仇怨。所以我們不妨試試「樂意地為別人祈禱」,特別是為自己不喜歡的人,作為將臨期對主基督耶穌恩典的回應。

(二)「祈求愛心日漸增長,充滿真知識和見識」:有了愛與真知識和見識,便能為自己,為別人辨別求什麼是最好的,因為求什麼可以顯出我們信仰靈性的成熟程度。使徒保羅從沒有祈求神蹟,沒有祈求智慧,更沒有祈求錢財,他只求「愛心日漸增長」。

你想知道自己的信仰狀況如何,自己算不算是主的門徒,只要問問自己在愛心上是否有所增長?因為愛心如果有所增長,對喜愛的知識也會隨之增長,關係也更親密了。比方你喜歡運動,打開報紙,你會看體育版;你喜歡投資,你會看經濟版;你喜歡電影,你會看娛樂版;你的喜歡在那裏,你的心也在那裏。因此,你越是喜歡某些領域,這方面的知識和見識越會增多。

有了知識和見識,你就越能辨別真實地好與壞。愛心也是一樣,愛心的增長,使我們對主耶穌基督的認識深了,於是就能辨別祂最喜歡我們做的是什麼。愛心碰到人心的最深處,這份有深度的愛,具有辨別的作用。難怪聖徒奧古斯定說:「有愛,然後做你應該做的事」。這正指出我們對主耶穌基督的愛若是有深度的,是心心相印的,行為就不會是自我中心,任意的,任性的,因為我們知道主耶穌基督喜歡什麼。

讓我們記著今天的信息:主耶穌的救恩不是一個空洞的名詞,它是具體地通過真實的環境、人物和歷史事件來到我們面前,所以我們也應該具體地回應。使徒保羅教導我們用「樂意地為別人祈禱」來回應,在祈禱中,求上帝讓我們的「愛心增長」,好能辨別主耶穌基督的心意,做主耶穌基督喜悅我們做的事。

弟兄姊妹–這期靈修手冊三讀三禱-在今天這主題–龐會督的分享也提醒我們:如果自認為自己是亞伯拉罕的子孫或自認自己是上帝的選民,而認為可以不必在生活中結出果子的人,是對基督信仰的誤解。猶如我們以為我們整年都有上教堂,我們已經受過洗,我們可以常常認罪,所以我們必然是潔淨的,上主必然接納我們的一切,這也是信仰上的誤解。真正的悔改或信心,一定會產生外顯的「果子」才相配,因為主耶穌重生的恩典就是使人可以活出主基督的恩典,請弟兄姊妹認真反省主耶穌的恩典真的使我們改變了嗎?還是停留在我們腦細胞的基督教知識呢?

我們祈禱:親愛的天父,我們感謝祢,因為我們蒙恩得救重生的一切都是因著主耶穌先愛我們,幫助我們能夠在祈禱中,隨時隨在都意識到主耶穌的臨在,讓我們願意喜樂地為別人祈禱,特別為自己不喜歡的人祈禱,讓我們未來一年在生活中更多信靠主耶穌,愛心增長與靈性成熟:幫助我能夠分辨什麼是主耶穌喜悅的?什麼才是主耶穌的心意?使我們在生活中成為主基督的彰顯,使我們的心靈見證主基督,讓我們與恩主之間的關係永遠常新。天父阿!更讓我們得到從上頭來的能力,去完成祢託付的福音使命。奉主耶穌的名禱告,阿們。」

耶穌愛你永誌不渝

三重衛理堂
思凱牧師

張貼留言

0 留言